近期,由郝相君博士以及李翔博士带来的上大MBA经管前沿专题系列讲座第五场,在上大MBA中心成功举行。整场讲座由郝相君博士主讲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李翔博士主讲的《全面金融开放背景下的金融行业职业发展趋势》两个主题组成。
美国林肯大学EDBA;比利时联合商学院DBA;上海大学客座教授、科技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历任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办公室主任、上海市金融党委(市金融办)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主编《金融的宽度》、《上海科技金融评价体系研究》等金融著作。
英国约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CFA;任职于上海大学,教授金融工程和投资组合管理;CFA协会官方教材专家委员会成员;
具备十余年海内外资本市场投资和研究工作经验;主要研究资产配置模型,外汇资产和衍生品定价;对投资机构大类资产配置有专门研究,承担过中国证券业协会关于金融科技的重点课题;担任多家保险资管和机构的FOF顾问;受欧盟资助赴爱沙尼亚和瑞典讲学,研究宏观经济;现担任红土资产研究总监,负责自营和资管资金的策略研发工作。
郝相君博士主讲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点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国际金融中心是什么?
郝博士介绍道: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er)是指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全面集中地开展国际资本借贷、债券发行、外汇交易、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的城市或地区。具体四个方面的要求:
1、机构聚集,上海有大量的金融机构聚集而且全面,机构法人超过了1500家。
2、市场的规则,上海具有制定市场交易规则的能力,包括规则制定-标准制定-定价准则-交易标准等一系列规则标准的制定。
3、人才聚集,上海市有大量的高校,人才优势明显,金融人才超过了35万人。而且在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时,人才需求量要达到45万左右,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对于我们MBA的学生而言,还是充满了希望的。
4、清算中心,清算中心是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指标,上海清算所是全国有三家清算中心之一,清算所的建立,有利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清算所不仅能够直接吸引大量资金和高端金融人才集聚在上海,直接推动更多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集聚在上海,也能够促进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法律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等建设。
二、上海为什么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有着悠久的金融历史和背景,而且金融是国家的血脉是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现在已经保二超一,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在这个背景下,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可靠的金融中心是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的,郝博士说道。
三、上海在2020年能否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据郝博士介绍:按照既定目标,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将从打造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塑造更具竞争力的金融功能、营造更有活力的金融生态三方面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在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推进高质量发展。随着科创板开板、“沪伦通”开启、和欧洲金融市场协会签订合作备忘录等等一系列新的金融中心建设举措密集推进,现在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
孟添主任为郝博士颁发金融行业导师证书
讲座第二部分由李翔博士与大家分享《全面金融开放背景下的金融行业职业发展趋势》。李翔博士介绍道:在金融行业全面的供给侧改革的前提下,金融行业也有很大的压力,但是有压力就有动力。李博士对金融行业从业者给出了三个方面建议:
1、不断的学习、不断适应,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保持持续学习,持续成长的心态,与每一个雇主建立“给予和付出”的协作联盟关系,保持一个健康的工作生活融合模式。例如CFA和CPA等等考试。
2、投资于新时代技能。
3、精通技术。
除以上建议,李博士还强调在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也要了解现在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
1、金融科技的颠覆影响、新技术催生新的商业模式,颠覆性和创造性破坏盛行。
2、平行世界,地缘差异、代际差异和社群差异造成社会参与的差异将对金融服务的参与和偏好产生影响。
3、形势持续走低,利率保持低位,全球经济增长令人失望,政治不稳定性加剧。
4、正统的资本主义,投资行业变得更加强调专业、道德和以客户为中心。
总之,在新的背景和环境下,不断加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必备的。CFA和CPA也能够为我们在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助力,李翔博士分享道。
孟添主任为李翔博士颁发MBA(金融方向)学术监督证书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同学们收获颇丰,反响热烈。解码最热最前沿经济、管理动向,探讨经济、管理发展与对策,上大MBA经管前沿专题系列讲座将持续带给大家惊喜。
This news is about the 5th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rontier Study
Lecture. Dr. Xiangjun Hao and Dr. Xiang Li were invited to share a lot
with SHU MBA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