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是中国制造业的支柱型行业,钢铁制造业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基础,既是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中国经济深化改革的风向标。在当今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时代,钢铁业应做中国制造业改革的引领者,因此钢铁要走向新材料具有必然性。
上大MBA联合主办创业周“资本赋能,智造未来”智能制造高峰论坛,973首席科学家倾情分享智能制造新动向:“钢铁新材料:中国的必然”。

新材料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持续推动新材料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是实现行业创新与产业转型的必然之路。董院长从钢铁作为切入点,分享“钢铁新材料:中国的必然”。
董院长结合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沿革,举了三个案例:第一个是怎么把钢做得便宜,而且还要耐腐蚀;第二个要把钢铁材料加入“抗病毒”属性,第三个围绕工业上的紧固件,阐述了紧固件里“中低端我们大量出口,高端我们需进口”的现状,并谈到了大数据,技术产业链和技术升级。
“钢铁这个词的内涵在变化,3500年前钢铁比黄金还贵,3500年过去了,钢铁价格的飞速下降,就是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还要做得更便宜。”董院长谈到。但钢铁材料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被腐蚀,如何技术创新,解决钢铁行业这一痛点自然成了钢铁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再者,疫情常态化现状,钢铁制造业又朝着追寻“抗菌”、“抗病毒”属性方向前行,目前已经有一些产品很好地融入了“抗菌”属性,并且成本较低,适用于大量日常生活场景。
董院长还提到上海是紧固件生产材料和制造的中心,辐射到江浙一带。其团队以上海大学为核心,构建了一个紧固件生产产业链,并紧跟中国智能制造脚步,建立大数据系统,致力寻求可持续新发展。

董院长列举的例子非常有现实意义,抗病毒材料也是目前疫情下的热点。整堂讲座阐释了创新与变革、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更多“智能制造”领域新发展,敬请持续关注SHU MBA新闻。
This news is a short introduction of the theme lecture 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hat shared by professor DONG Han.